奥斯特洛夫斯基吧
关注: 138 贴子: 767

关于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交流平台

  • 目录:
  • 作家
  • 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拍摄 晓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由我国自己投资,动用我国自己的优秀影视人才和设备,全部聘用境外演员在境外拍摄的电视剧。这次探索和尝试体现了中国电视事业的繁荣进步和中国电视人的雄心和胆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乌克兰经历了长达8个月时间的艰苦拍摄。剧组全体演职员遇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乌克兰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冷暖骤变的反常天气;语言不通带来很多交流障碍……。
  • 0
    @xiaoququ谦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简称《钢》)的版本,熟知的是梅益先生翻译的“人民文学”版及其最早的新知书店版。资料显示,梅益先生是从1939年开始翻译这部著作的,1942年由新知书店出版。而这里要说的这第一种“冷”版本,就是新知书店版的再版本,而此时新知书店已并入三联书店,所以也可称之为《钢》的“三联版”。 (“三联版”和“新知版”外观很相似。) 据此版书后梅益写的《再版后记》中介绍,他最初的翻译是从英译
  • 1
    63岁的马建国40多年来,最执着的一件事就是买书,而且是买同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1200多册,每一册的版本都不同。这也是马建国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为此他专门腾出房子办了一个《钢铁》展览馆。 马建国是退休干部,他的私人《钢铁》展览馆就在乌鲁木齐青峰路的林业厅家属院里,这套房子他一直没住,因为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他的“收藏”,专门有一间房间四壁搭着高高的书架,用来存放他的1200多册《
  • 0
    一封信的来龙去脉 在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遗留的信件中,有一封是1935年1月19日写给哈尔倩科的。我曾屡次引用这封信,来证实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柯察金的一致性。 然而,这封信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这个哈尔倩科是谁?在收入此信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集第、3卷里,她被简称为“共青团员女读者”。在人名索引中只有她的姓,而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通信人中只写着。哈尔倩科。——一位女读者,连她的名字和父称也无处可找。 是住在普雅基戈尔
  • 0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前,前苏联作家对他最好的,莫过于绥拉菲莫维奇,绥老爷子是前苏联排名进前六的国宝级老作家(一高二绥三富四革五托六马),他对这个文学晚辈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文学辅导、作品推广、新作评审都是他打头阵。而如果说国外作家谁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好,那莫就过于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他非常关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文版的翻译,还亲自给第一版写序,“奥斯特洛夫斯基本身就是一首诗,而他的作品《钢铁是怎样
  • 0
    王志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故事,以及他所说的这段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也因此,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套中文版奥斯特洛夫斯基全集直到今年才告面世。而它的译者——81岁的翻译家王志冲却是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凭借顽强的毅力,他自学俄语,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印数超过32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 1
    1简略的自传 2我写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捍卫语言的纯洁 4驳《亲爱的同志》一文 5必须知彼——关于长篇小说《暴风雨中诞生的》 6爱读“文学之页” 7我的一天——我的1935年9月27日 8有趣有益——给“共青团之页”的青年读者 9生活的幸福 10作家的幸福 11幸福的一年 12青年胜利者大会 ——致苏联列宁共青团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贺词 13英雄人的艺术形象——关于我的新长篇 14青春,这就是人生的春季 15珍惜崇高的称号 16年轻人的形象 17我的心和你
  • 0
    9月29日,纪念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110周年晚会于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该活动系联合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共同筹办的。 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维克多·孔诺夫在致开幕词时引用了普京总统在瓦尔代论坛上的讲话:“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历史为骄傲,并且我们有很多引以为豪的地方。我们所有的历史毫无例外都应该成为俄罗斯身份的一部分。如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建立起相互信任,那么,社会也不可能向前发展。” 当晚的
  •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者近况如何?
    tjchenbin81 12-18
  • 1
    我躺在床上,左手和右腿都被夹板牢牢地固定了,头部、腹部一直到脚尖全被纱布绷带缠满,就像被铁钉
  • 0
      半个多世纪前,一位饱经战争和疾病磨难、双目失明并全身瘫痪的苏联残疾青年克服重重困难,以口
  • 1
    1947年,我在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工作时,读到苏联作家班达连柯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改编的剧
  • 1
    今天,公元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我的老师黄树南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报道的媒体不多,只有《文汇报》、《扬子晚报》等寥寥几家报纸,版面篇幅都很有限。这也非常符合黄老师生前的性格修养——淡泊明志,不务虚名,勤勤恳恳,著书育人。这样的人走了,没有在逐渐娱乐化的学术界搅起太多的喧嚣,也不曾引发大众狂热而廉价的情感宣泄。他的身后,只是静静留下了自己呕心沥血而成的几部著作、教案、译书,这些著
  • 2
    致民主中国的青年 首先,我要向一切和自己的父老兄弟们一起为保卫家园和自由而战斗的人们,向一切致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