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吧
关注: 2,676 贴子: 37,55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8
    晋朝:修建官庙司马迁祠祭祀。对《史记》广泛传播,晋朝时传播到朝鲜半岛。
  • 1
    骂司马迁老腌猪 只因为觉得他写的不符合自己心意,群里各种美化苏联吹捧具体言论不方便发出来,管理更是啥事也不干
    江橙子 3-20
  • 1
    关于信仰,关于天命,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至今仍在讨论不休,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人。 建国后史学界流行的风气是认为子长是秉持唯物主义的,经过近年来的一些考证,这种论调显然已经站不住脚。无论从当时的时代环境,还是从太史公本人在著作中表露的情绪和思想,都能看出他想法的复杂性,发现他既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对一些迷信和所谓“天道”常常质疑乃至嘲讽,却又与“天命”有一种本能而深厚的亲近感,在书中不
  • 42
    但凡是对《太史公书》涉猎稍深的人,可能都会发现太史公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他喜言功绩,追求奇伟倜傥,有时候已经淡化了道德批判的范畴,这也是他在后世学究中不断引起争议的原因,什么“崇势利而羞贱贫,退处士而进奸雄”之类的微词已经不可胜数了。太史公好言名利是确实的,但这不代表他是个利欲熏心的人,事实上,他的名利之心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不加以深思,很容易造成误解。
  • 3
  • 5
    很不好意思,在汉代当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由。想要和老百姓一样过上下班后和妻儿团聚的生活,要么爬上更高的位置,例如丞相,可以和家人一起住在相府后方的舍内;要么就远赴外地做郡县长官,朝廷出于人道主义会允许带上家人。一般的中小官吏也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一样,平日住在官舍里,只有等到休沐日放假才能回去了。
  • 28
    其实我本人更喜欢这一篇书评。少了学术意味的说教,多了些平易近人的思考。不说废话了,上正文~~
  • 11
    面对着司马迁,面对着这位“史界之造物主”(梁启超语),我惶恐不能下笔已经很久了。汉代人物,在司马迁之前的,我已写了多位,我满怀渴望却又小心翼翼地走近司马迁,待终于走到他的面前,面对他那迫人的光辉,我有一种无法睁眼的感觉。我感觉到他无比巨大的存在,却无法把握他的一丝踪影。于是,一个白天一个白天我在校园里转悠,一个夜晚一个夜晚我在书房中叹息。我的纸上没有写出一个字。   现在,又是凌晨一点多了,万籁俱
    Apologize_21 12-21
  • 2
    比如李陵的五千汉军,有的被打散逃回去或被匈奴放回,有的就加入匈奴当匈奴人,匈奴人真的是有黄帝子孙的血统。 比如汉初,卢绾听说刘邦生病,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然而四月刘邦驾崩,卢绾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公元前194年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其亲信数千人在匈奴区域生根发芽,汉人融入匈奴人的血统,比匈奴、东胡鲜卑融入汉族还早几百
    李执一 12-5
  • 84
    关于某人生平的确切信息,史书记载非常简略,存在不少空白,仅有的一点记载也是争议倍出,分歧丛生,可谓从生到死都没有定论。 话虽如此,但根据历史记载,还是能找出有关他生平的不少蛛丝马迹,只不过由于考古资料缺乏,难成定论而已。不过在对比这些线索后,再结合某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是可以发现,坊间(包括一些学术著作,名家言论等)对某人生平经历的一些推测和见解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有待商榷的地方,有些错误还犯得相
  • 5
  • 14
    司马迁时代的匈奴虽然也是华夏民族敌人,但是那时的匈奴还有不杀李陵的德行,东汉的匈奴德行下降,杀男存女,晋朝的匈奴最残暴,所以在晋朝是把匈奴主要部族都灭亡了。司马迁荐举李陵任职,李陵是被俘不是投降,后来满门被冤杀沦落草原,司马迁子劝解汉武帝、宽慰被欺骗愤怒的皇帝被下狱蒙难,俩人都是悲剧英雄,值得尊敬同情的历史人物。司马迁成为史圣,李陵推动民族团结,后裔成为鲜卑拓拔部和坚昆人,都是对中国文明进步作出贡
  • 0
    著名的香港名商曾宪梓爷爷创办了的著名了的领带品牌金利来了的名字来自于了司马迁爷爷了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凯1983 6-19
  • 0
    司马迁也就比霍去病强多了
  • 2
    广告帖钓鱼帖,通通删除并且封禁。。
    LukaLegend 4-18
  • 114
    一些学者从史公和田仁、任安的关系入手,又基于后世史书对刘据衍生再塑的形象,发明了“司马迁同情、支持卫太子”的说法,再加上某四字剧的脑补演绎,一番发挥下来,恍惚间太史公也似乎投身党/争,变成刘据的人了。那么这种推测的靠谱程度究竟如何呢? 首先,田仁、任安是否属于卫氏阵营,这一点就存在疑问。没错,任、田二人早年确实曾是卫青门下的舍人,又被卫将军举荐为郎中,但是从《史记·田叔列传》所附褚少孙的记载来看,卫
  • 4
    申请人:@拉拉猫是我的挚爱 申请感言:从小就很喜欢太史公。一直记着语文课上老师所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今熟读史记,愈发领悟到太史公“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精神。出于对太史公的敬佩与喜爱,我想申请此吧吧主,一起建设司马迁吧。感谢大家
  • 0
    整理历代对汉昭帝的评价(转载)
  • 56
    司马迁可谓是汉武帝的知音也。 汉武帝是开始大力推行并实践、中华民族忠孝文化思想的第一人。 司马迁的史记的主题思想,就是忠孝二字。史记是从不同的侧面,记载对汉武帝推行忠孝文化的实践中,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首先,公孙弘与董仲舒等儒家学者,提供忠孝思想的理论脉络,公孙弘、董仲舒用儒家学者的风范,树立了圆满展现忠孝文化的典范。 卫青霍去病霍光等武将,用保家卫国的战功,树立了中华民族忠孝文化的第一块丰碑, 张
  • 3
    历史可以明智,知兴替,没有历史传承,怎能有我们五千年的文化,这就是世界上唯一古文化传承到现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家绝唱的司马迁 也免不了黑子的攻击啊
  • 6
    有人认为惠帝四子不去反抗吕后,认为吕后强势压迫他们,甚至用吕家人他们也不反对,所以他们该死,这边认为这种观点史盲到极点,这边进行辟谣。
  • 17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晋中军随会奔魏,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蕲
  • 23
    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传者美。太史公行文,经常使用这样的笔法。经常指桑骂槐,指秦骂汉。 举个例子,太史公将刘邦踹孩子记载在夏侯婴传记中,高祖本纪只字不提。高祖本纪更是记载彭越谋反,而其被吕后派人罗织罪名则记载在彭越本人传记中。无独有偶,孝文本纪中记载刘长是病死,而其真正死因则记载在淮南衡山列传中,是饿死。 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史公在为尊者撰写本纪之时,会淡化黑料的痕迹,然后在别处揭露真相。 然而,其撰写
  • 4
    隔壁西汉吧总说司马迁黑汉武帝,大家怎么看。骂的还很难听,我就不放截图了
  • 7
    唉,刘盈的粉丝特别喜欢骂太史公不给刘盈立本纪。还扯什么李广利以及刘邦踹儿子的事情来佐证太史公没有史德。 我对于司马迁不给刘盈立本纪给出俩点看法。 第一,司马迁只给有实权的立本纪。惠帝主政只有惠帝一年到惠帝二年夏看人彘前短短一年多时间。在司马迁独特的史观中,刘盈是不配拥有帝王本纪的,因为他不具备帝王的权力。而项羽虽无皇帝名头,却实实在在是一方霸主,所以立了本纪。汉书立惠帝纪彻项羽本纪则是为了汉家正统。
  • 12
    诸吕之乱后,陈平周勃以少帝和另外三王都不是刘盈儿子的名号,废少帝立文帝。本该是父死子继,可如果皇帝无子自然要兄终弟及。然而刘盈当真无子吗? 司马迁本人可没说刘盈四子是外人子。一直记载的是孝惠后宫子。史记全文仅仅一处说这四个孩子血统有问题。那就是诸大臣相与阴谋曰。每每看到此处都头皮发麻。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
  • 8
    之前写过相关文章,感觉还是有一些需要分辨和纠正的地方,再次重新梳理一下。 声明:由于《史记》《汉书》对元鼎六年西南夷被征一事记载极其简略,这段历史依旧有很多空白,本篇也只是尽目前能找到的文献记录进行推测,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 37
    钩弋夫人因为被武帝残忍的以子少母壮怕女主干政的理由被赐死,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古人的同情。然而近些年的电视剧有一些黑了钩弋夫人,甚至将巫蛊之祸全部阴谋论的甩到她身上,事实上没有任何史料,也没有任何春秋笔法记载钩弋夫人参与了巫蛊之祸。 现在营销号为了阴谋论,不惜拿神话小说去黑钩弋夫人,用根本不是正史的片段去黑她装神弄鬼。事实上正史中钩弋夫人的手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普通的手握拳,没有玉钩,也没有从小手打
  • 78
    【小剧场】杨家的忌讳 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个人的事情,好久没来发帖了,这次先放一段小短文,算是先给各位致歉了。 因为受够了度娘的排版,就直接发截图了。
  • 149
    熟悉子长的朋友们都知道,太史令在汉代的官僚系统中只是一个边缘化的小角色,没有实权俸禄也不高,按照《报任安书》的自嘲就是“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但就是这么一份职务,却在上古时期有过一段漫长辉煌的过往,曾经是与政务官平起平坐的显要职位,本贴就简要梳理一下这段尘封许久的史官兴衰史。
    zacaoqiuhu 2-26
  • 70
    司马迁是一个儒家学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司马迁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原始思想,继承了管子与孔子的儒家传统,同时又杂糅了道家思想,法家思想。 司马迁是一个读书人,没有精通中庸之道,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程度,远远比不上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君王,他的成长的经历以及治国战略战术,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的认知与直觉,逼迫他在治国之道上、不得不遵照与推行法家的思想。
  • 0
    当你读完〈东厂观察笔记》和《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后你有什么看法?我很有感触但具体确说不出来,感觉很乱,可能和我今年才高二,年纪阅历知识不够有关,所以希望友友们可以发表一下自己关于这两篇文章的看法
  • 1
    看到有截取《外戚世家》篇首序言中的句子来论证司马迁宣扬“红颜祸水”论的,而且还是学术文章,真把我给整笑了。明明太史公的原论述是: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
  • 11
    《史记》记录汉朝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传记共有六篇,《西南夷列传》是其中篇幅最短的一篇,特别是汉王朝在元鼎六年武力攻占西南夷的部分,其行文尤其简省,对照诸夷他传对于汉征服情形记载的详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司马迁正是那一年出使西南夷的使者,按照常理说他应该更熟悉当时的情况,但是这篇传记的信息量反而最少,而且通篇一直到论赞部分都没有提及到他在西南的活动,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太史公自序》寥寥一语的交代。
  • 7
    传世佳段,家喻户晓。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司马迁的视角之下有这些大才大能、卓异而不寻常的人在史书上著称。但《报任安书》至今存有两千多年了。后世到现在这两千多年又有多少像司马迁前面提到的这些倜傥非常之人?
  • 17
    国内学者对史公及其著作的分析见解,已经是洋洋洒洒十分详瞻。这次楼主来引进一下国外友人的声音。 西方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对《史记》还是十分看重的,其中代表著作有耶鲁大学博士Grant Hardy(中文名:侯格睿)的WORLDS OF BRONZE AND BAMBOO:SIMA QIAN'S CONQUEST OF HISTORY(《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这本书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太史公及其著作,并与西方史学家的著述进行了对比,其中对史公的一些很有意思。 这本书目前还没有中译版
    李执一 11-14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太史门生

目录: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