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 28,991 贴子: 267,997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目录:
  • 古典文学
  • 0
    《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是一部由资深东洋史学家冨谷至所著的学术力作,它为理解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提供了全新视角。作者依托新出土资料,深入剖析了秦代与汉代刑罚制度的异同,挑战了传统观点中将汉代法制单纯视为秦制承袭的说法。书中不仅系统地考证了两个时期的刑罚体系,还特别关注了连坐制的问题,并探讨了秦汉爵位制度与刑罚之间的紧密联系。补编部分则进一步论述了秦汉时代的刑罚理论,包括约与律、罪与罚、以及刑罚的目的与功能
  • 0
    要有一定的史记原文引用,求求了,大学的语文作业
  • 0
    在春秋时期之前,人们的身份似乎是上天注定,不可改变。深植于宗法社会的根基之中,个体被牢牢束缚在既定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界限之内,仿佛是刻在石板上的命运,不容挑战与逾越。然而,时光流转至汉武帝的年代,汉朝的人事政策呈现出新的风貌,与战国初期乃至汉初的人才观念产生了显著的分野。人才选拔不再仅仅依赖于身世背景,而是更多地看重个人的才能和努力,使得社会流动性得以增强,人才得以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
  • 0
    汉诗与唐诗相较,不拘泥于严格的格律之束缚,其情感表达更是质朴而直率。它仿佛是那些历经岁月风霜、爬满青苔的古墙,散发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粗犷之美。汉代的人们亦是如此,他们的性格简单直接,坦诚相待,直言不讳,即使言辞尖锐也无需担忧关系破裂,他们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现代人所向往却难以企及的洒脱与自由。 在汉代的文学世界里,诗歌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保留了最本真的模样。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没有复杂的韵脚去装
  • 2
    古代正史采用的传记体形式,在记录历史时以人物为核心,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然而,这种方法在呈现历史的全貌上存在不小的弊端。首先,事件被分散记载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导致读者难以获得对单一事件的完整认识,必须通过翻阅多篇不同的“人物传”才能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种割裂的叙述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历史的难度。其次,由于每篇“人物传”都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展开,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会因人物视
    宸隰 4-16
  • 2
    国际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69143057 地球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71587347 环球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69148389 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69149370 儒林现形十大女客 https://tieba.baidu.com/p/8746975180 太平天国十大女史 https://tieba.baidu.com/p/8539717192 秦淮八艳第二风情 https://tieba.baidu.com/p/8515473391 封神演义十大女天 https://tieba.baidu.com/p/8490877568 混乱势力十大女傲 https:
  • 1
    中国最早的蝗灾记录出现在《吕氏春秋》中,该书记载了孟夏时节如不遵循适宜的自然规律,则会出现虫蝗灾害。《吕氏春秋·孟夏》中提到:“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这表明在古代中国,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蝗灾与自然规律、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记录下来。此外,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显示,自秦汉以来,中国的蝗灾发生频率平均为8.8年一次,而到了两宋时期,这一频率增加至每3.5年一次,
  • 0
    嗯.人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人为何要互相伤害.却都是些臣弑君.子诛父.兄弟相攻
  • 0
    顾炎武《日知录》有载:“汉承秦制,有少府之官,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然则奄寺之官犹隶于外廷也。”不才补按:奄寺之官即宦官,也就是俗称的太监。秦始皇亡于二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宦官之祸。所以到了汉代,虽然汉承秦制,然则宦官必须隶属于“外廷”而非“内廷”,否则又会祸起萧墙。当时的宦官隶属于少府管辖,因而无法形成独立的政治势力。但是毕竟宦
  • 0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的确是倾注了他的感情进去的,在一些人物记述上,都是有一定的“史公笔法”的。这种笔法又被称为“寓论断于序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史家白寿彝曾写过一篇论文,就是探讨这一命题。后来迟至新世纪以来,还有至少两位硕士毕业论文也是以此为题(孙雅婷、侨凤月)。不过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应该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中如是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
  • 0
    今天,我偶然间读到了游逸飞所写的《制造辛德勇》一文,这篇文章讨论了辛德勇的《制造汉武帝》一书(实际上也是一篇长篇论文)。辛德勇认为,“后出”的史料《资治通鉴》不能用来研究汉代历史。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关于“后出史料”是否真的完全一无所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以云南省为例,这里有大量的涉林业碑刻。虽然某些碑刻是明清时期刻立的,但它们提到了这一地区在宋元甚至更早时期就是森林茂密、生态优良的
  • 1
    最近又重读了的《史记》部分篇章,觉得《史记》的确是一部有趣的史书。我认同陈正宏教授的一个观点,读“史记故事”和读《史记》不是一回事。很多读者喜欢读《史记》,是喜欢读其故事,而不是真正专研《史记》。不过这并不影响《史记》的价值。《史记》在文史、学术与普及的“两开花”,倒也说明这部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所蕴藏的无限魅力。有关《史记》研究的书,我印象中最为推崇的是逯耀东教授的《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
  • 0
    突然理解诸子百家了。说到先秦时代,除了诸侯林立之外,最大的特色便是诸子百家。我没有去细究过到底有多少家?但是有人统计过,可能接近两百家。当然,这一说法到底是否靠谱,也不好穿越回去验证。之所以有这么多,和后世形成鲜明对比。一来是因为汉代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造成了百家的源流被截断。二来就是周朝时尤其是东周时期的割据政权所致。事实上,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诸子百家也和今天的研究圈很像。各自都有自己的门派
  • 0
    最近我在看楚汉相争的历史,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亥下四面楚歌的时候,项羽就这么容易放弃,而不是选择带领大军反击突围。我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你最要防的不是远处的敌军,而是近处的“近卫军”。项羽之所以后面选择带自己的少数“亲兵”独自突围,是因为如果项羽的大军中有人为了立功,反手在营中把项羽K.O了,然后以此找刘邦领军功,那怎么办?毕竟战国年代,秦国就有斩首(敌将)换晋爵一级的做法。
  • 0
    我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古代中国提出“士农工商”四分之说,最早应该是见于先秦文献。但是退一步来看,吕不韦由商人出身,成为秦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人公开质疑他是商人出身,不能担任丞相。“士农工商”的排序,说白了,只是为了一种ZZ宣传。毕竟古代中国,如果没人种地,那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电视剧《悬崖》里,男主角对着农村出身新来报到的新兵说“我认为天底下最重要的事就是种地”
  • 3
    最近读《史记·陈涉世家》,有那么几点小小的心得。当然,我的心得还也许不成熟,但是我愿意向大家汇报如下。如果有说错的,还请方家指正。首先是陈涉世家的命名问题。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他原本应该在《史记》中被列作“列传”,但是太史公却将之升格为“世家”。之所以如此升格处理,前人已提出了众多扎实的理由,此处也不必我赘述重复,所以兹不表。但是有一个疑问依旧盘旋在我的脑海之上。那便是,既然
  • 1
    时势与英雄是一个辩证的话题。以前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决定时势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两种都有,两种说法也都能找到自洽的历史例证。我最近因为玩游戏《太阁5》,就有感而发。英雄是历史书写的结果,说到底,英雄是极小概率的或然事件。打个比方,都知道本能寺之变是明智光秀发起的,但是明智光秀后来就被丰臣秀吉(木下藤吉郎)给干掉了。如果明智光秀后来没有被木下干掉,也许历史就会改变书写,明智光秀就会
  • 0
    最近读了一部颇为有趣的书,愿意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首先要申明的是,我对秦汉史素来是外行人,若有发言不当的地方,还请见谅。最近读的这部书便是王子今教授的《秦汉闻人肖像》。这部书是收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某一“小套”丛书之中。这套书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轻薄。但是“轻薄”并不意味着“份量轻”,相反,很多作者都是国内杰出名家,他们的这套“小书”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大家小书”。这部《秦汉闻人肖像》的作者王教授
  • 0
    最近忙里偷闲,查阅了一些有关《史记》编次的论说,注意到程千帆在《校仇广义·校勘编》(收入《程千帆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中说的一席话:李唐皇朝因为姓李,冒认老子为祖先,并为了提高老子地位,把《史记》列传之首改为了“老子伯夷列传”。历史向来由胜利者所书写,也因为李唐姓李,唐朝曾颁布“禁鲤令”,禁止大家吃鲤鱼,抓到了也要放回湖里。
  • 0
    《史記》和《漢書》是記載漢代歷史的重要歷史文本,由於《史記》成書在前,《漢書》成書在後,有關漢代的一些記錄,《漢書》直接抄了《史記》的內容,所以有時候,也會有學者利用《史記》和《漢書》進行互校,以發現其中的縫隙,從而進行歷史文獻學的校勘研究。又由於《史記》的特殊寫法,即一事互現,同樣一件事或一個人物,有關他/它的內容分別記載於不同的篇章之中,要得到一個完整的歷史真相,就必須將所有記載內容進行羅列、
  • 2
    最近重读《史记》,读到《项羽本纪》,一开篇就是朗朗上口的开场白:“籍(即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这段话很有意思。项羽一开始学习,“学书”不成,又去学剑法,最后学兵学去了。项羽对自己不愿意学“书”的理由是:学“书”只是“记名字”之用。但是我们都知道,文言文中的“书”是特指,其实是指“四书
  • 0
    前些年,当新文化史大热之时,有一本书被引进了翻译出版,便是《制造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有个称号,叫“太阳王”。这称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路易十四之所以如此自称“太阳王”,来自于他对自己战无不胜的自豪。就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路易十四英挺、亲切、精力旺盛、聪明过人。他爱好音乐艺术,品位出众,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骑士、舞蹈家,甚至是著名的美食家和调情高手。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路易十四把大贵族集中在凡
  • 0
    按:这是我十年前写的帖子,今日转发至此,一是为了备存,二是为了分享。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之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日本《讲谈社.中国史》丛书,在国内图书界取得了一定的轰动,也成为了一时的畅销历史读物。因是之故,我也曾经从图书馆借出过其中的三本来看(注:每本定价五六十元,整套丛书合计七八百元,太贵了),分别是三国卷、夏金辽元卷和清末.近代中国卷。当时我依据这三卷本的情况,曾评价这
  • 0
    近日读《史记·高祖本纪》,读到项羽与刘邦双雄对决的情节,真是令人激动。其中刘邦在列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之后,来了非常有气势的一句话:“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不过,“何苦乃与公挑战”这句读来似乎有点问题。“乃”字似多余,如果去掉的话,则这句话简洁一些,变成“何苦与公挑战”。但是,这又出现另一个问题。这段话的一开始主语是“吾”,指的是“刘邦”,如果去掉“乃”字,最后
  • 0
    “相公”这个称呼,我们今天都知道,是古代用来称呼丈夫的。但是其实,这个称谓还有另一层意思。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身份被封为“魏公”,故有了“相公”这一说法。“公侯伯子爵”,在“公”下一级的则是“侯”。汉代时,丞相作为“三公”之一,不少人被封为“侯”,但也并非绝对,不被封侯的也有一些。而以丞相之位而拜列为公者,曹操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人。到了后世,官拜丞相却不被封公者居多,甚至不被封侯的也普遍了起来。到了
  • 4
    近日阅读《史记》进入到了“世家”环节,我注意到,世家是叙说春秋战国和汉初以来大世家的篇章,但是也有三篇例外,分别是“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和“外戚世家”。外戚,即娘家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戚干政的例子非常之多,但是真正让外戚作为一种正式政治力量从“幕后”走向“台前”,被给予“世家”地位的官方承认的,那就自司马迁《史记》起。可以说,司马迁对自己《史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是很有自信的,他的
  • 1
    子婴比二世聪明多了,我装病丞相来看我,来则杀之,先下手为强
  • 71
    读《左传》和《国语》的时候如果没有译文很难看懂,不知各位是否也有同感?
  • 5
    按:这是我以前原创的一篇旧文,今日再读,觉得以前有点价值,故冒昧发上来,和大家分享。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不知道诸位是否有一个体会,那就是破旧易、立新中等,唯独这传播最难。或者我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发现一件旧的说法错了,有破绽,然后你写了一篇文章去纠正,你以为你事做完了,大家就会接受你的观点,非也。往往很多时候,新的观点尽管发表了,但是被大家所熟知、接受却是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
  • 0
    是全简体+全译全注。封面用的是中华书局小绿本,标题就叫“史记全译” 内页大概是这样
  • 4
    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太史公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 0
    最近重读了几篇文章,谈汉代夜市的(《汉代夜市考》和《汉代夜市补考》)。可以说,作者当初在考证和选题眼光上的确是一流的。可惜作者后来并未继续从事秦汉史下去。如果从汉代夜市出发,继续深入挖掘汉代商业史,又或是从汉代夜市出发,写成一部《中国夜市史》,那都是极好的。只可惜,这两个方向都没有去实践。人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假如。我也只是特此感慨一下。这算“读书札记”之一篇。
  • 0
    历史学者李开元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研究视角,撰写了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概念:“汉初功勋集团”,这一概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初政治结构的认识,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李开元教授的这一概念,实际上与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集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揭示了古代皇权与开国功臣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用现代的商业
  • 0
    按:这是10多年前的一篇旧文,为我所原创。今天拿出来看,觉得还是有一点价值。便与大家分享,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内地的秦汉史执牛耳者,是王子今教授,虽说现任秦汉史研究会的会长已经是卜宪群。不过说实话,卜所长的学问和王子今比,还是差远了。王子今教授的秦汉史研究,那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至于后无来者否,我看也差不多了!王子今研究秦汉史,一是数量多,发表正是论文差不多有五百篇以上,这别说是在史料稀缺的秦汉史
  • 0
    史记中的枫山三条本是?还有就是有哪些研究史记的日本学者
  • 2
    请问这句话里的“从”读音是什么?如何翻译?课本里面标注的是“使动用法,跟随”率领义兵使想要东归的士人跟随。读cong。 老师讲的是“合纵”的意思,率领义兵团结想要东归的士人,读zong。
  • 0
    想找一份简体的史记扫描件PDF,希望能有好心人分享一下。
  • 0
    生不逢时的李陵——读《史记》有感 一 李陵者,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孙,其父李当户在李陵未出生之时便已去世。李陵由于家族的缘故,年纪轻轻便已受命看管汉武帝的居室建章宫。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李陵也不例外。后来李陵被委派统领五千人的部队,驻守在重镇酒泉与张掖两郡,用以防范匈奴的进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由于受到“枕边人”的鼓吹,汉武帝委派了自己宠姬的兄长李广利,出征匈奴。李广利率三万雄狮从酒泉出
  • 22
    求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的史记电子版,万分感谢好心人
  • 2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